思念是很好吃的骨头

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

博客迁移,这里不再更新

博客迁移至fandog.xmulib.org。谢谢大家的关注!

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

合作备忘 1.福昕公司的回信

  昨天发给福昕软件的邮件原来是被拦截了。今早收到了软件产品部一位经理的回信。
  我写信给福昕,主要是表示对eSlick的关注,同时表达了对福昕的软件产品(主要是Foxit Reader)的由衷赞美(当然了,又免费,速度又快,确实是很好的软件),最后,希望有机会能与福昕公司合作,比如针对图书馆的需求为福昕系列软件开发一些功能插件,在图书馆设立eSlick体验区,等等。
  福昕这位经理的回信很诚恳,首先感谢我们的关注,期盼今后能与数字图书馆携手共进。其次展望了e-ink技术,对该项技术在国内的迅速普及表示乐观。另外透露了eSlick的产品发展规划,预计在7月份,eSlick将可以升级并支持epub格式,稍后更会增加对无线网络的支持。
  具体的合作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磋商。不管eSlick的市场前景如何,提供书刊阅读服务的图书馆,与提供数字化阅读技术及产品的厂商,其合作前景总是令人遐想的。

标签:

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

eSlick发布:国内市场前景难料

  福昕软件(Foxit Software)于5月9日发布了一款电子书阅读器eSlick
  目前国内无法直接买到该产品,公司网站提供在线预订服务,其实也就是给了个电话号码。该公司在福州和北京两处办公地点有样机可供试用(问了福州的分公司,异地试用须付押金人民币1500元)。
  表面上看,eSlick的外观和功能似乎与Kindle相当,但在品质和功能上还有不小的差距。体积差不多,显示屏一样大,都是6",eSlick还更轻一些;但eSlick是4级灰度(相当于Kindle I),而Kindle(目前型号是Kindle II)是16级,显示效果完全不在一个级别。功能上么,eSlick除了阅读PDF和txt文档外,还能听mp3——虽然这功能明显鸡肋。Kindle除了提供“准书本式”数字化阅读之外,还具备“有声图书”(Audiobooks)功能;依托于Amazon的线上服务,可以通过Kindle很方便地从专属网络下载或购买电子书;另外,Kindle支持iPhone。
  个人感觉,eSlick在国内的推行须解决几个问题:
  1.定价偏高。eSlick预订价是1800人民币(约259美金),Kindle目前售价359美金(约2500人民币),如果说针对北美市场的Kindle有点小贵,那么eSlick也不算便宜,特别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。现在移动通讯商推出的3G上网本也就两三千块钱,其促销的力度可比eSlick大多了。两千块钱左右的随身电子产品,你愿意选择①功能单一的eSlick②上网本③智能手机。我想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会是①。
  2.定位模糊。Kindle用户与纸质书籍顾客之间没有明确差别,定位于Amazon的原有用户和潜在用户,目前仍在稳固并拓展美国国内市场。也就是说,Kindle不只是个阅读器,它是Amazon联结用户、内容和服务的一个平台——Amazon卖Kindle,但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卖电子书。而eSlick,我们仍看不出其针对哪一个用户群——喜欢阅读同时渴望体验新技术的人群?这样的用户在国内仍需要长期培育。况且,eSlick依托的不是Amazon这样的内容提供商,而是Foxit,一个软件开发商;这就很难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,更谈不上服务。
  3.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。“带着你的图书馆去旅行”?不是一个好的广告语,太长,而且缺乏激情。早在2008年底,福昕就有了硬件发布计划,之后几个大的电子产品展会上都有eSlick的消息,但其国内市场始终平静如水。福昕现有的营销投入恐怕很难为eSlick带来足够的销量。话说回来,也许福昕并不指望eSlick能够赚钱呢,赚个吆喝也不错啊,从这个意义上看,eSlick的发布也算适逢其时了。
  建议福昕公司,干脆赠送一批eSlick给国内各大图书馆得了,在这些图书馆的显眼位置设一个电子书阅读体验区,未必能卖得更好,至少用的人多了嘛。
  P.S. 给福昕网站提供的几个email地址发邮件,都被退回了。晕。

标签:

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

不靠谱的信息应止于图书馆员

  同事传来一个所谓“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、外国医学杂志主编、美国医学会会员”齐××教授的健康养生报告ppt文档,看了几页就觉得破绽百出,哑然失笑。网上早有人质疑此人,具体可参看这篇:质疑齐××
  但网上绝大多数人都在传播此人的养生报告,质疑的声音很少。这样一个看上去相当山寨的报告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并加以传播呢?
  我想这和大多数国人的信息接收模式有关。国人往往喜欢听取秘闻轶事,用药也偏信祖传秘方,痴迷于小道消息,而无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。大多数人的信息来源也比较单一,不懂高级搜索,也不知道咋翻墙,无法也不愿去比较消息的真伪。此类养生报告,听起来似乎讲得满有道理,作者又牛逼哄哄地动不动就拿欧美、日本、世界卫生组织说事儿,即便是经常与文献、信息打交道的图书馆员,也忘了去甄别其可靠性了——反正听听又没有害处,管它是不是真的呢。
  在需要翻墙的网络时代,图书馆员有必要对一些可疑的、不那么靠谱的、山寨的、不翻墙就看不到异议的、一边倒的、溢美的,等等等等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。不仅为了读者,也为了自己和家人。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,有的买了一万多块钱的麦饭石床,有的隔三差五喝牛蒡、萝卜缨子、香菇之类熬的五行汤,也有没事就倒着跑,还有成天敲胆经、叩齿、按摩足心的,虽然没出什么岔子,但也没起啥效果,把自己折腾得五迷三道的,还不如吃好喝好睡好来的实在、健康。

为骑士壮行


  我的同事,就是前面提到的双胞胎的爸爸,今年暑假准备再次骑单车到西藏。上回进藏是在2006年暑假,路线是成都至西藏,这次准备从喀什进藏。今天整理Picasa相册,发现一陀照片,是他回来后copy到我电脑的,特地选一张为他壮行。
  绝美的风景,总在历经艰辛后方能到达。祝他此行顺利,有更多的见闻可以和两个儿子分享。

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

母亲节快乐!


  祝已经当母亲的、即将当母亲的朋友们、同事们节日快乐!
  顺便推荐一个博客:Education & Care。作者自己是一位母亲,她这样介绍自己:深受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;谙知中国民办教育的艰难;经过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造;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;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;体会到中美幼儿教育的差距;多了一份作为人的社会责任感;写一些文章让中国的孩子们获益。
  现在的妈妈,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,却未必比从前的妈妈轻松。有赡养长辈的责任,也有工作的压力,同时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,妈妈们接受的不仅是育儿的挑战,还得学会合理安排时间,搭配饮食营养,甄选健康可靠的母婴产品,保持良好的体形,等等等等。在哺育婴儿成长的过程中,妈妈们要自信,勇敢,坚强,努力做好“母亲”这一伟大角色,同时,爸爸们也要全力支持她们。嗯嗯。
  

2009年5月7日星期四

沉睡是金 1.家有夜哭郎?


  有位男同事,双胞胎儿子刚上幼儿园。有次和他聊起孩子的事儿,他揉揉睡眠不足的眼睛,感慨,如果哪天晚上那一对活宝能在十点前入睡,就是眼下最大的幸福——因为这样他便有时间看点儿书,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了。两个小宝宝每天玩闹到十一二点才睡,每天早上都赖床,得生生把小家伙从被窝拖出来,撂倒在沙发上,一边放动画片一边往他们嘴里喂饭,才能让他们渐渐醒过来准时上学。而这样一来,他自己便赶不上校车了,每天都得挤公车上班。
  孩子后天的习惯基本上是大人养成的。有些小习惯无伤大雅,但睡觉这件事儿,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可不是小事儿——我个人认为是顶顶重要的。
  吃得好睡得好(一般而言)必然长得好。今时今日中国的孩子跟上个世纪比,因饮食引起营养不良的个案已很少见(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这里暂不讨论),睡眠质量的差异是导致个体发育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。大人用点儿心思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。
  婴儿时期,孩子的睡眠与这些有关:
  1.夜尿。勤快的妈妈喜欢给孩子把尿——尽量让孩子的屁屁不用纸尿裤也能保持干爽自然是最好的,但夜里的便溺(niào,同尿)是小孩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,选择柔软透气的纸尿裤并不会导致红屁屁,反而可能给孩子一夜安眠。无论对于妈妈还是宝宝,纸尿裤都是一项伟大的发明,虽然也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。孩子的爷爷奶奶那一辈儿人总是认为纸尿裤不透气,会把孩子憋坏,其实用纱布包屁股反而更容易引起湿疹——因为大人不一定总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婴儿的便溺,湿乎乎的纱布粘在小孩的屁屁上,其后果可想而知。全职妈妈也许总能按时把尿,但对于普通的妈妈来说,晚上临睡前给宝宝换上一片纸尿裤是简单又明智的选择。
  2.奶瘾。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的婴儿都可能产生对奶头(嘴)的依赖,有点近似于吸毒成瘾。即使在六个月之后,胃容量小的孩子可能还需要每隔三四个小时给一次奶,每次大概也就一百多毫升,这样的孩子在夜里至少要醒来两到三次,在半梦半醒之间哭闹着寻找奶头(嘴),大口大口地吸吮片刻然后再沉沉睡去。长期喝夜奶的孩子,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会在一定程度上养成奶瘾,这也造成大人睡眠不足,以及断奶困难。如果婴儿仅仅醒来两三次,喝完奶便能香甜入睡,不建议强行纠正,可以按需喂哺——而当婴儿每晚哭闹次数太多,同时严重影响了大人的正常睡眠时,便要采取措施了。具体方法不一而足,另文探讨。
  3.饥饿。胃容量小且消化正常的婴儿在夜里会因饥饿而醒来。最直接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准备好温水,奶粉,当婴儿醒来哭闹时以最快的速度冲泡一瓶暖暖的奶,让小家伙喝个够,再甜甜入梦。对付这样的孩子,母乳喂养的妈妈自然更轻松。奶瘾和饥饿有时不易分辨,妈妈们要注意观察。孩子夜里哭闹时,摸摸孩子的肚子,如果瘪瘪软软的,应该就是饿了。如果肚子硬硬鼓鼓的,仍然哭闹,那么有可能是奶瘾“发作”或是其他问题(如消化不良,身体不适等等)。
  4.白天的活动情况。孩子白天玩儿得好,累了,自然睡得早,睡得沉。当新生儿已经渐渐适应身外的世界,开始有了白昼和黑夜的概念,便可尽量让他们在白天到户外活动。这一点老一辈的观念通常是过于保守乃至错误的,满月之前的孩子往往被裹得严严实实,几乎没有机会出门。有些老人甚至把孩子捂在屋里直到三四个月。人是自然之子,早早沐浴了清风、阳光的孩子肯定更健康。
  目前我家宝宝(在天气晴好时)上午、下午都有在户外活动,晚上八点半到九点之间给他用温水洗洗脸,洗洗手,换一片纸尿裤,喝上150 ml左右配方奶,然后关了灯放点儿轻柔的音乐,他便安静下来,不用抱或哄,一会儿就能睡着。夜间一般醒来一次,喝点儿奶又能再睡到天亮。每天早上六点多和我们一起醒来,感觉他状态很好,情绪活泼。白天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间他也能睡一到两个小时。谁能想到,仅仅一个月前,他还是一个每晚醒来四五次,大哭大叫要妈妈的“夜哭郎”呢。

标签:

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

汪东波研究馆员前来探望吴人珊老先生


  2009年4月22日,国家图书馆业务处处长、《中国分类主题词表》主编汪东波研究馆员前来探望我馆90岁的老专家吴人珊老师。吴老是我国“冒号分类法”研究的专家,在同行中拥有很高的声望。
  吴老早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(北京师范大学前身),后就读于燕京大学(北京大学前身)。主修西方语言文学。翻译了数种图书馆学专著和外国文学作品,如《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》、《主题检索系统设计选择》等。老先生讲一口京味儿普通话,性格随和爽朗,以前我常去他家蹭点儿北方面食儿——他做的千层烙饼和素馅儿饺子,那叫一个赞!

与孩子一起成长


  昨天,小家伙去体检,身高75.5cm,体重9.1kg,属于稍轻稍小的匀称体型。
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(将近一周岁零一个月)中,我和孩子他妈走过一些弯路。特别是一个多月前小家伙腹泻了十来天,终于使我们下定决心,尽量自己来带——这意味着亲自安排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,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他。
  早上看到一篇博文:月嫂、育儿嫂有多专业?,其中提到父母从一开始就亲历亲为育儿的好处:“孩子从一出生开始,最需要的是和母亲的亲密接触,妈妈的哺育、妈妈的气息、妈妈的声音、妈妈的味道,所有的这些都是对新生儿大脑发育最重要的。……我相信任何父母花一些时间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,抽出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之后都会比月嫂、育儿嫂更专业。如果父母们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,也一定要指导月嫂、育儿嫂用自己的想法来养育孩子,……”
  这段话我看了很有感触。我们家宝宝刚出生不久,孩子他妈奶水不多,其实这很正常,尽量让他吸就是了。那时孩子他妈被一堆人(月嫂,家里当过没当过妈妈的几位亲戚)的意见弄得晕头涨脑,自信全无,什么“你的奶水不好”啦,“奶水太少孩子吃不饱”啦等等等等,委屈加上焦虑,听着宝宝嗷嗷待哺的哭声自己也眼泪汪汪,只好任由月嫂泡一点配方奶给孩子喝,哄他睡觉了事。其实奶水越吸越多,每个身体健康的妈妈只要遵循正确的途径让孩子尽早尽量吸吮,迟早都能满足孩子的需要。
  孩子四五个月大的时候抱出去玩,别的小孩的妈妈、奶奶或者外婆也常提供一些貌似很专业很正确的意见,什么“要尽早添加辅食”啦,“多吃蛋黄”啦,“喝鱼汤才是王道”啦等等等等。其实最好最重要的还是母乳,一岁之前添加辅食的作用只是让孩子练习咀嚼、吞咽,为之后的成长作好准备。所谓鱼、虾、肉等“好料”,只是大人安慰自己的玩意儿,似乎自己给孩子吃了这些东西就很尽责了。如果制作辅食太随意,给孩子胡乱吃些东西,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消化问题,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。我们的宝宝就是这样,腹泻了十几天,导致九个月到一周岁期间体重几乎没有增长。
  父母只有亲自哺育孩子,细心体察他(她)的需要,才能制订出一套适合他(她)的喂养方案。坚持母乳喂养、规律而足量的睡眠、适量户外活动、父母的关爱,这些都很重要——而孩子是否吃鱼吃肉、是否上了高价的早教班、是否服用了昂贵的微量元素补剂,这些都不需要Care。
  这些天,我和孩子他妈亲自带孩子(只在上班时让家人协助看护),顺利断了奶,孩子的食欲很好,睡眠也很好,每天都在进步——最开心的,是我们能看见他每天的进步,分享他的快乐。

标签: